开头一段很出彩:“那是距今七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刚满四十岁,虽然已经称不上年轻,但如果把人生当做一场马拉松,也还没抵达折返点。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想的。”很贴近读者,贴近内在的叙事角度,并且一下拉开空间感,也让人有了读下去的兴趣:他之前的人生是怎样的?折返点是指什么事件吗?为什么当时这么想,那后来发生了什么?
遗憾后面的写作技艺就慢慢趋于普通了。毕竟是枝裕和是导演,他会下意识地强调画面基调、对话语调、声光色等等,但这其实并不是文学的强项,所以后面叙述感也慢慢消失了。镜头拉得太近,太日常,太琐碎,这些对话也许在电影里配上举手投足的细节会很有味道,但在小说里就显得啰里啰嗦,缺乏总结性的力度,没能深入到人物背后的挖掘。
除了一开始的切入,后面结构属于最传统的叙事结构,一件件讲述几天内发生的事,将其称作叙事散文都没有问题。场景对话衔接还是相当好的,没有让人出戏之处。书中聚焦于一次回家探亲的日常,“我”带着刚娶的妻子,陪爸妈散步聊天,姐姐和侄子们也来了。大家一起喝沁凉的麦茶,吃母亲料理的天妇罗和鳗鱼饭,后来又一起去祭拜了哥哥坟墓,如此过闲散而平凡的一天,而小心翼翼的相处背后又是忍不住的争执和隐隐的哀伤。
小说的情感很沉稳,从一开始起便慢慢酝酿,不急不躁地推向终点。最后有两处精彩,一处是夜里母亲看到飞入院里的蝴蝶,偏执得认为那是儿子灵魂回来了,追着蝴蝶不放,众人无话可说,一时间都惘然地围观着摇摇晃晃的蝴蝶,充满了无奈的哀伤;另一处是妻子翻出了爸妈的老唱片,众人听着一首《蓝色灯光的横滨》坠入回忆中。“我”想起小时候一次晚饭后,母亲突然说“我们去车站接爸爸好不好”。两人走到车站,却未等到人,回来的路上母亲便哼着这首歌。这歌词也是书名出处:步履不停像小船一样/ 我摇晃着/ 摇晃着在你的怀里/ 追随我的只有脚步声/ 横滨蓝色灯光的横滨/ 温柔的亲吻再来一次……
归根结底,这是一本题旨为逝去的小说。书开头说:“我接下来要讲的那一天,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装作不知却又终将明白的,都是关于逝去的,因为相逢中就孕育着分离,而陪伴中也孕育着割舍。书中描绘的那一天,其为典型,只因时光中的种种无奈和隐痛都在此交汇;其为日常,是因为日日如此,人们步履不停,而往事如影随形。(来源: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