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的书,算是第一批读者。早就follow她的博客,熟悉她的句子结构,跳脱游离的叙事方式。一直听说要有小说,以为是一般的网络题材。没想到是一直憋着个大的,零星有些内容博客似乎出现过,感觉遇到了一个老朋友。
同年龄段,同口音,相似的妈,相似的读书背景,就连大舅大姨小姥小哥各种人物都像是某个身边熟识的人。不同于以往所有阅读体验,其他书对我那是想像的生活,而这本书是“我的生活”,想着自己的子女或晚辈都不会再经历这些了,他们城市化了,他们独生子女,就非常感激这些能被记录下来的绝唱。
总感觉是自己的故事。看的过程过去重演了一遍。爱死了那些风趣地道的东北话,读的时候一直在心里用乡音默念,多年辗转离家,以为自己忘了,谁知信手念着人物都鲜活了,东北话自带喜感。大家庭逢过年大聚会,年前包豆包,干厕压上一锹土,抬头看棚上的墙纸花纹,塑料革铺炕,亲人或远或近碎嘴闲聊嗑瓜子,这都是我曾经的生活。
写妈的家族笑对生活,欢乐明快,她善于控制谈话节奏,描述从不止于欢乐,她捕捉每个细微闪瞬即逝的尴尬空隙或空档,加入她的猜忌分析质疑,如同热锅加冷水,从不让欢乐气氛蔓延得逞,不肯加入享受其中。
看她写爸家的家族史和人物,像是一个诅咒,她几乎承认继承了这些敏感忧郁,可却并不甘心,不停地问自己那后天的影响呢?她心底里的骄傲一直都在,只是又强压不允许显现。都是不容易拿捏的分寸,长文更考验布局结构耐心,好在她所处的经济生活环境能够允许她写出来。
心疼她一直自省抽离,那些丰富细腻的记忆片段,过往那些窘迫尴尬无奈,她面对着写出来会更痛吧。都说记忆是选择性的,她有着敏锐的对痛苦的捕捉和感受能力,或许也是占据记忆中很大比例,读到才会发现原来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痛苦,只是选择性忘记了。
读的时候不能一直follow她自我剖析的节奏,也不由感慨多亏这不是自己,自我是深渊,羞愧间懊悔,意念里早就要杀了自己,要怎样的勇气才能面对并记录呢。
李诞说她泥菩萨,自身难保可还是愿意描述河流。也许就是因为她是河流的一部分,被裹挟其中,凭借无孔不入无时无刻的审视和自省,才有了变换角度随时观察记录的可能。
刘瑜说她是小张爱玲。张爱玲是冷眼旁观,而她加上自观,是痛的。她冷眼看待的同时,怀疑质疑抨击自己。戳心的冷眼,堪称用生命写作。(来源: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