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基本美》的时候,并没想到阅读体验会如此不同。当然,文字还是那种熟悉的舒缓、简洁感。
几年前陆续读了周嘉宁的《杜撰记》《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都是短篇小说集,印象很深的是她写老鼠,不止一次出现,已经成为了某种意象,“早晨总是隔夜死去的老鼠躺在马路中间,湿漉漉的皮毛,甚至裸露出尖利的牙齿来,每天早晨都要刻意地避让,小心脚下。于是这种恐惧愈演愈烈,到了最后,竟然就变成了一种对老鼠的反射性恐慌。”
那时候,她写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青春”和“成长”,不论写哪些人,好像都没有跳脱出这两个关键词。我喜欢她写的女孩,没有刻意的难过,但总会走向自己的古怪角落。
我想,她在进行某种自我的探索,想要跟那个“古怪”的自己谈谈,想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试图用过往的经历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去解释这种状态。作为女性读者,我对这种青春期的举动或心理变化,会有很多共鸣,也能从中找到很多从未对旁人提及的触动。在这一点上,她比很多作家要细腻。
原本以为《基本美》也在这个范畴里,但没有想到她有了变化。这本书里,有种女孩跨越十几岁二十岁,到可以拥有了独立人格的阶段。她们都长大了,内心不再闭塞,世界变得空旷。当然,也开始寂寞和孤独。
我很喜欢其中三个故事,分别是《抒情消亡简史》《去崇明岛上看一看》和本书同名短篇《基本美》。她把目光放在了2000年到2010年之间,去看年轻人的生活。她靠近他们,观察他们,并书写他们。
就像周嘉宁自己说的:“至少我现在正在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想说一种时代性。其实个人的价值也好,困境也好,都是在一个大时代的席卷之下,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时代的洪流。我其实就是想写,在这个大时代下面,那一部分我觉得有价值的年轻人的生活,比较真实地去写当代青年人碰到的问题和我对于解决办法的一些小小设想,或者是我的一些疑问。如果说这些疑问可以激起比我更聪明的人的思考,或许他们可以给出很好的答案。”
有时候,写作者的很多话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完这些,她就已经做到了一些事情。我其实蛮喜欢她这种由内向外的感觉,是拓展的,是变化的,有一种主动成长的感觉。
其实,读完这本书大概已经一个月了,并没有某一个段落或某一个篇章能让我背诵下来。更多留存的是某种情绪和感觉,它们是属于周嘉宁笔下年轻人的,有夏天的清新和沉闷,充满失意、寥落、惆怅和不知道何去何从的迷惘。
对我来说,能够看到作者的这种变化就满足了,一个从没有停止在写作上有野心的人,值得期待,真好啊。(来源: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