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什么都爱讲究个“率”字,电视节目要有收视率,学校要有升学率,考试要达到一定的及格率……人们被各种各样“率”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于学生来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的效率就愈加重要了。 普希金说:“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考和知识。”这实际上就是在谈读书的效率。 现今中国大多数学生,在大体制的逼迫下,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只晓得死记硬背,被书中的观点束缚得难以“动弹”一一不会也不敢去质疑书中的观点。聪明一点的学生,也不过是借鉴前人的陈腐论调来高谈阔论一番罢了,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哪有创新可言?冰心说过:“读书恨与古人同。”书就像一块面包,别人嚼碎了进肚子,那就是别人的,即使别人告诉你“滋味”,那味道对你来说也不是原汁原味。你必须亲自去咀嚼,用自己的味蕾去品尝、回味,才算是把书读成了自己的,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很特别,也很有效率,那便是先根据文章的题目,猜想作者在文中可能要表达的意思,若阅读之后,发现文章内容和自己猜想的一样,便直接丢开书,不再看了。这种读书方法虽不值得我们中学生完全提倡和效仿,但这种读书的自主意识和高效率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只有读出了感悟,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新意,才算是会读书,也才算是高效率的读书。 书读得多了,知识的利用便也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自然,读书的效率,也愈加重要和值得关注。 培根把读者喻为三物:一为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但一挤又原样流出来,甚至还脏了一些;二为滤袋,精华顺着小孔流走了,只剩下糟粕,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一切;三为矿工,把无用的矿石黑渣丢开,只拣些纯浄的矿石加工。第三种读书人才是读者中的“上品”,因为他们善于读书,有自己的主见。 读书效率高的人,会将读书视为“美容术”。黄山谷日:“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这种“美容术”可比那些割双眼皮、光子嫩肤有效得多,也持久得多。“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心散发出来的气质美,比外表美更让人折服。若一个人体态优雅,说话得体,行动谦让,必在人群中大放异彩。而此人多是饱读、善读诗书之人。 读书效率高的人,还将读书视为生活之道。养花时查阅花卉百科,洗衣服时翻阅洗涤专用书,烹任时査找烹任全书,不一而足。虽会有过于謹小慎微之嫌,但对书的利用率比一般人的高出很多。有些中学生大呼读书无用,果真如此吗?辩驳要用语文知识,消费要用数学知识,修理家电小毛病要用物理知识……即便是眼下用不到,你能保证六分钟后用不到?六星期后用不到?六个月后用不到?持有读书无用看法的人,其实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换而言之,就是根本没有去追求读书效率的人。 读书的效率乃读书之大法,读书之目的。读书的效率还有很多,愿君慢慢体会,我也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总而言之,读书种种,“效率”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