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30,青春的喧嚣已然逝去,心渐渐静下来,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了。翻开了久违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墨香迎面扑来。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中外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前虽然也学过他的著作,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能在论文中引用几句大师的金句撑门面,让别人信服的,作不得数的。而今,翻开《给教师的建议》逐字逐句研读,真的令我大吃一惊,苏大师的有些理论,竟颠覆了我十几年的教育观。例如: 一、关于转化后进生。大师说: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与自己有无关系,自己能不能“自由活动”。长此以往,致使强者永远强,弱者永久弱。怎么会这样,这可是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因材施教”啊!咱在课堂上可一直都是秉承这条“金科玉律”的!为了照顾到差生,每节课上我都会把认生字这类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而把理解课文类复杂的问题交给优生。现在想来,怪不得上课文的时候,那些差生就在底下做小动作,远没有上生字时认真。原来,他们早就有上课文老师不会关注我,课堂与我无关的“觉悟”,因此,不玩干啥呢?再加上反正我成绩差,即使生字认错了,老师也不会罚我的思想作祟,让他们永远地停留在了仅认识生字还不全的阶段。是了,怪不得后进生如此的难转化,那些动辄转化成功的案例究竟有几分真实,想必我们教师都心知肚明。原来我们一直在用具体的行动告诉他们,你们就是差,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题目。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有了天生就笨的固有思维,当然不会主动进取。 那么,到底如何才是有效的方法呢?苏大师给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情感,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而要想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1、就要具备真正的满腔热情。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2、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并被这种愿望所鼓舞。3、在上课时则要正确地组织学生的劳动,使后进生看到自己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给他们创造“成功的预感”。 二、在处理教材方面。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深入浅出”,既把深奥的问题简单地讲出来。可以说在评课时我们是把它当做褒义词的,那会说明你在处理教材方面下足了功夫,对教材了解的透彻。可在苏大师的眼里,这样的老师没有强调出困难的概念根本不合格。为啥?苏大师认为1、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2、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试想,谁会喜欢做没有一点挑战性的事呢?孩子们当然不会认真学习了。没想到“深入浅出”是祸不是福,从现在起,要远离这个词了! 三、关于补缺补差。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后进生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课堂上没有学会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可是受表扬的对象,师德高尚嘛!可教师辛辛苦苦地补课,没完没了地“拉一把”的行为,苏大师并不赞同,他认为也许仅仅是让后进生明白了一个词的含义,一道题的计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进生的后进。甚至会让学生整天沉浸在“词库”、“题海”中,更加的厌学。苏大师的观点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重要的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唉!原来我这么多年来做了这许多出力不讨好的事。亡羊补牢,幸犹为晚也! 一路读来,苏大师给了我太多的震撼,教会了我太多的方法,向大师致敬、向大师学习!
作者:路贵菊
单位:长丰县实验小学